一个中国人居然成了“埃塞俄比亚工业之父”!
发布日期:2025-08-19 02:59:53 作者: 米乐app
2017年埃塞俄比亚总理府为表彰张华荣为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张华荣“埃塞俄比亚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2018年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1958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农村的张华荣,和同时代人一样,正处于“”时期,全国连续三年粮食紧缺,是喝着米汤、吃着野菜长大的。1965年开始上学,不久就碰上“”,由于动乱,加上家境贫困,初中没读几天就辍学了。1979年,刚刚20岁出头的张华荣选择了参军,成为中国人民32813部队守备一团警卫排的战士。
不过,三年的部队生活,不仅让张华荣磨炼出了坚强的意志,还让他吸收汲取了军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第一笔宝贵的财富。复员后他做起了工匠和贸易商。“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华荣说。
带着“往上走”的朴素愿望,1984年,张华荣背起行囊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短短几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便弄懂了其中的窍门。同年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来8位工人,办起了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
当时的江西只有国营和集体鞋厂,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个体鞋厂,成为江西首批民营鞋厂中的佼佼者,迅速成长。
南巡讲话点燃了张华荣心中南下创业的火苗。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已完成初步积累的张华荣,带领80名江西老乡南下东莞二次创业,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将女鞋OEM(俗称代工)制造作为主业。
那时,代工这种生产贸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厂”东莞如火如荼地发展,港资、台资乃至内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在OEM制鞋中分一杯羹。几年前曾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蛋糕虽大,竞争却残酷。为了打开局面,在行业竞争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张华荣把全部心思用在了怎么样才能做好女鞋上,不懈地抓品质、提升管理、优化服务。华坚的规模慢慢的变大,到2006年,10年间解决了16000多人就业。
张华荣凭借自己在行业内积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起并成功主办了6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聚集业内智慧探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策。同时,他在有“世界鞋业之都”称号的东莞厚街镇投资兴建了“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希望打造一个涵盖研发技术、品牌塑造、物流仓储、贸易等产业服务功能的鞋业新平台,探索“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之路。
与此同时,张华荣心里明白,他经营多年的代工制鞋主业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成本攀升,招工难,国际订单价格不升反降。他心中酝酿着走出海外、着手产业全球布局的可能。
机缘巧合,2011年9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在深圳邀请张华荣前去投资。
张华荣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的场景,看到大量的女性和儿童,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初步考察结束后,张华荣认为这里“不具备投资条件”。但当他向梅莱斯表达对货运时间等问题的担忧时,梅莱斯当即表示:“我们尽国家的力量帮你!”
实际上,当时埃塞俄比亚也有优势:一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成本洼地”,当时一线生产员工的月薪仅为国内的十分之一,又盛产优质牛羊皮革。
深思熟虑后,张华荣决定搏一把。在张华荣看来,我们就是投石问路。不成功,损失也可接受;成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开辟了一条新路。
2011年11月,张华荣确定投资建设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鞋城,作为华坚非洲女鞋代工制造基地。次年1月5日,第一双GUESS品牌女鞋顺利下线。鞋城从开工建设到投产短短3个月,让当地皮革产品出口增长57%,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
目前已解决当地8000人就业,累计出口超过1.5亿美金,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得到了当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被誉为“中国产能出海的最成功案例”,成为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经贸合作的典范。
2015年4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张华荣在埃塞俄比亚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轻工业城”正式开工建设,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利亚姆到场剪彩。
这个位于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新项目,以轻工业制造为主,集出口加工、商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2020年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该国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个就业机会。
年近60的张华荣,比过去更加频繁地往返于中国和非洲大陆之间。仅2016年前9个月,他就去了11次非洲。张华荣坦言:“工作很辛苦。”但是,他不能不拼尽全力,因为该项目作为“一带一路”中国—非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平台,不仅承担埃塞华坚鞋厂自身扩大生产的任务,也将承接国内纺织服装、鞋帽、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争取将国内面向欧美出口但综合成本高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非洲。
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亚政府授予张华荣“埃塞工业之父”的荣誉称号,以此感谢他对该国工业发展的贡献。
现在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城,每天收工后,女工们成群结队回家,她们脸上的笑容让张华荣想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莞工厂的女工:眼神里都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我们已聘用当地员工7000余人,其中残疾人员工28人,累计出口1亿美元,成为埃塞最大的鞋类出口企业。”张华荣自豪地说。
在别人退休的年龄,张华荣的又一次创业才起步,他的激情一如当初创办“青春鞋帽厂”时一样。数月前,张华荣与卢旺达投资发展理事会CEO克莱尔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卢旺达建立工厂。
“中国在去产能,这些富裕的产能,很多都是优质产能,正是非洲国家急需的,可以在非洲大显身手。华坚作为先行企业,将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平台。”张华荣说。
去年,张华荣入选“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新华社》在当时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积极做出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华坚集团旗下已拥有广东东莞、江西赣州和非洲埃塞俄比亚三大事业群,以及东莞华瑞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等十多家子公司,形成了集研发、贸易、成品加工、皮革制造、鞋业总部基地、工业园于一体的国际化集团公司。
2024年9月,肯尼亚内阁首席部长兼外长穆达瓦迪与张华荣会面,探讨进一步布局非洲市场。
张华荣提出“中国产业,非洲制造,全球市场”的战略,计划到2030年解决非洲10万就业岗位。
如今,坐落于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洲的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已慢慢地发展为一个集“生产制造、物流仓储、人才培训、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园区不仅承载华坚集团的制鞋主业,更吸引了来自中国的服装、电子、五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入驻,形成了跨行业的中国产业集群。
目前园区内已有超过20家中国企业落地,是中国在非洲最早、顶级规模、功能最齐全的民营轻工业平台之一。
预计未来5年,入驻企业将突破100家,带动10万以上就业岗位,为埃塞俄比亚打造“非洲制造”的新标签。
在埃塞俄比亚深耕几十年,张华荣发现,当地的问题远不止是缺工作。很多工人上下班靠走路,城市连像样的公交都没有,更别说电动车了。
这些年,华坚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基础设施,中国新能源汽车这几年技术成熟,价格也压下来了。
2024年11月,张华荣拿到了埃塞俄比亚发给外资企业的第一张新能源汽车进口牌照,兴奋到一整夜睡不着觉。
对他来说,这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而是中国新能源车正式开进非洲大陆的重要一步。
车在哪装、去哪修、电从哪来、怎么充,他都想好了。组装厂就设在轻工业园区,旁边还要建充电桩、储能站,连售后维修点也要一起配好,构建一个“从组装到销售、从配套到服务”的全链条新能源生态系统。
●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右)试驾华坚汽车。图片来自:华坚集团官网
今年4月,华坚和中国广汽集团签了合作协议,拿下广汽品牌在埃塞俄比亚的总代理。
一个月,广汽的“AIONY”纯电动车就开进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为第一批进入非洲市场的中国智能电动车。
接下来,不光是广汽,可能还有更多中国车企会通过华坚这样的平台,把中国制造真正开到非洲人的生活里。
从穿在脚下的鞋,到跑在路上的车,张华荣一步一步,把一门小生意,做成了一条改变非洲、联通世界的中国路。
他提笔写下的“为社会而生存,为行业而努力”,不仅是华坚的灵魂,也是他对自己的最高要求。
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抓住机遇,还要创造机遇;不仅要追求利润,还要为社会带来价值。